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重力说课稿

时间:2024-06-29 17:57:25
重力说课稿

重力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重力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重力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力知识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对初、高中力学知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深化重力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重力的相关知识,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得本课的教学难度降低,因此在教学中一是要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二是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穿插与处理,避免学生因旧厌新或喜新厌旧。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

②知道物体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③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重心”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物理方法。

②通过思考,自己动手用简单材料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3)情感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②通过天宫一号的引入和中国版图“重心位置”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力的三要素。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心的的理解。

二、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以问题探究和讲授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由浅入深地引导、启发学生去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归纳总结。

2、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及实验辅助教学3、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回忆、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自己推理、探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与实验应用分析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展示影片剪辑及图片并引导:

①为什么天宫一号不飞离地球?

②为什么地球上的海水不洒向太空?

③为什么苹果、铅球、运动员都落向地球?水总是往低处流?观看影片并思考、讨论、回答——都是因为受到地球的吸引。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步步设疑,引出课题。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引导总结得出重力产生的原因:

1、重力的产生原因: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分析总结:重力的特点。学生归纳、总结联系力的性质,学以致用,培养分析能力。

提问:

①重力的三要素?

②如何确定重力的大小?

2、重力的大小:

①重力的大小:G=mg g为自由落体加速度,与地理位置有关。一般取g=9.8m/s。

②重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A测量时物体必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对测力计的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不能说成物体对测力计的拉力就是物体的重力。学生回忆、思考、分析。掌握求重力大小的方法,注意g的理解和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提问:

①重力的方向?

②竖直向下的理解

③有什么应用?

3、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问题创设,理解重力的方向:

①静止释放的粉笔;

②悬挂在轻绳下的物体;

③斜面上的物体;

④飘落的树叶。

⑤竖直方向也叫重锤线方向,即与水平面相垂直的方向,因此,不能把竖直方向说成“垂直”方向;

⑥重力的方向不一定指向地心。

(2)应用:重锤仪

①观察、思考、讨论并动手验证。

②学生亲自演示:用重锤仪检查墙壁是否竖直和用小钢球检查桌面是否水平。锻炼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的能力,加深对竖直向下的理解,并应用到生活中去。合作探究学习新知针对目标,层层设疑,步步探究:①如何画物体受到的重力?②怎样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③重心与什么因素有关?

④怎样确定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1)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可等效认为集中于某一点,这一点叫重心。强调:类比、等效、举例。

(2)影响重心的因素:质量分布和形状。

①思考,讨论。

②阅读、总结。

③演示。

1、重心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取以问题探究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寻找质量不均匀、形状不规则薄板的重心。

教师说明:

1、实验装置改进;

2、中国行政版图的重心位置。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问题:

①重心是不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

②物体的重心是否一定在物体上?

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问题:除重力之外,自然界中还有很多力,它们都有什么作用?有没有相同点?可不可以进行分类?

基本相互作用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课堂小结巩固新知提问、强调附板书:再通过教师的点评,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回忆、总结即注重了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又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应用知识高效课堂展示几个由浅入深的典型练习,老师讲解。认真思考,实现知识的理解运用,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及时解决。以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布置作业启发探究

1、课本P53“问题与练习”。

2、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在日常生活中重心的应用及重心与稳定的关系,每个小组上交一份探究报告。第1题面向全体学生。第2题课外完成。提高应用知识能力和培养合作和探究能力。

附板书设计:

一、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

2.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及测量:G=mg、弹簧测量计

(2)方向:竖直向下

(3)作用点——重心(注意重心的理解)

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

4、弱相互作用

四、教学反思

1、本课的亮点:

①以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的视频引入,激发了学生兴 ……此处隐藏27443个字……方向以及悬挂物体静止时细线的方向。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掌握重锤线的应用。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图片展示)重心在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

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个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演示找粉笔重心)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5、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三)课堂检测与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对问题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点多以回顾、复习为主,因此知识点的传授所花时间不多;重点部分放在与实际相结合,动手实验及思考讨论,课堂景观丰富,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带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但将所有学生制作与活动都放在课堂上,时间会有所不足。因此必须要让学生提前准备材料,实验效果未能预料,课堂上较为被动。因此教学中要适当照顾实验能力较差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分享。

重力说课稿15

我说课的题目《重力》,是新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1、教材、学情分析

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之后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时非常重要,同时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个方面来认识重力。

在授课中本人根据学生的思维逻辑,把“重力的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的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对于重力的现象较为生疏。乡村孩子,大多基础较差,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探索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情况,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当然在课堂上还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让学生体会和认识到重力的存在及有其产生的效果。

2、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本节课中最担心学生难已掌握下列两个问题:

1、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计算。

2、运用重力计算公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重点难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2、认识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重力产生的原因的探究,了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

2、教具: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铅笔、细线、橡皮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重力

播放PPT,观察图片:建在斜坡上的房子、比萨斜塔等,通过观察图片来发现问题,然后联系生活中的物体下落,扔东西时,物体的下落轨迹等,通过以上现象让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同时让学生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重力的大小

生活中我们提起不同的物体用的力也不相同由此并根据科学实验探究方法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总结结论。设计,填写书中表格。

根据表格数据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的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重力的方向、重心

P11,先阅读,分析总结;重力的方向是如何的?并引导学生去发现,“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同时联系生活中一些物体下落的轨迹来加以巩固。再进一步由力的三要素引出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要求学生掌握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方法。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4)课堂小结 感悟新知

关于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万有引力

(2)重力大小G=mg,g=10N/kg

(3)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五)课堂训练 巩固新知

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计算公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6)课下作业 巩固升华:

p14,动手动脑学物理 1----5.

设计意图:1-3题考查重力公式的应用,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的规范与准确。4、5题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重力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